近年來,打賞亂象屢禁不止,背后有多重原因。
??一方面,“流量至上”觀念被一些人奉為圭臬。為追求利益,部分主播、MCN機構不擇手段,故意編造人設和劇本、傳播低俗內容,誘導用戶非理性打賞。部分平臺未能及時采取措施,反而提供流量扶持,縱容此類亂象,并從中獲益。
??另一方面,協同治理機制不夠健全。監管部門執法人手和技術手段有限,難以對海量內容進行全面、及時篩查。司法機關處理打賞糾紛時,對于打賞行為的法律性質認定、責任劃分標準尚不統一。相關行業協會亦未能充分發揮其制定自律規范、調解糾紛等作用。
??這道難題怎么解?
??2024年,我國網絡表演(直播)行業市場營收規模達2126.4億元,同比上漲1.5%。截至2025年5月末,中國網絡表演(直播與短視頻)行業主播賬號累計開通近1.93億個,同比增長約7.2%。作為一種新興商業模式,打賞助力直播等業態在數字經濟發展、拉動就業、創新傳承文化等方面“大展拳腳”。應該說,合法打賞屬于正常民事交易行為,受民法典等法律保護。
??同時要看到,種種亂象傷害觀眾合法權益,破壞社會公序良俗,阻礙行業良性發展。
??因此,治理“打賞亂象”不僅要“堵”,也要“疏”,對正常理性打賞進行引導。
??主播應樹立正確價值觀和職業觀,加強政策法規和平臺規則學習,以優質內容吸引用戶。MCN機構應加強合規制度建設,強化對主播的法規政策和職業倫理培訓。媒體、社區等應加大宣傳力度,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理性消費觀,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和實際需求,合理安排打賞支出。
??直播平臺應完善平臺規則,運用人工智能、人工審核等多種手段,加強對內容和用戶、主播身份信息的審核,嚴格執行賬號注冊、實名認證制度,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。
??同時,監管部門應建立健全常態化監管機制,嚴厲打擊違法違規打賞行為。司法機關應就打賞行為的法律性質、各方權利義務關系,以及責任承擔方式,出臺指導性案例,統一裁判標準,為行業提供明確指引。行業協會應當完善行業自律規范,明確從業人員的行為準則,完善主播信用評價和獎懲制度,有效調解直播打賞糾紛。
??只有“疏堵結合”,構建全方位、多層次的協同治理體系,才能形成整治打賞亂象的合力,營造健康網絡生態,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。
責任編輯:小之
透視西方民主真相、解讀新聞熱點事件、剖析輿情事態走向、更多精彩原創時評。
敬請關注西征網微信,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