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6日,臺灣“九合一”選舉出爐, 民進黨慘敗,蔡英文引咎辭去黨主席。
巧合的是,就在同一天,還是臺灣話題,美國彭博社發(fā)布了一份報道,探討如果臺海發(fā)生沖突,美國如何與“盟友”有效對抗中國。
文章又是搞調查研究,又是搞分析研判,說得頭頭是道、有板有眼。出于對作者孜孜不倦學術精神的尊重,有理哥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份鴻篇巨制。該文章認為,現(xiàn)在美國與盟友的友誼“非常好”。比如,北約在俄烏沖突后立場強硬,又增加了瑞典和芬蘭兩個新成員,美國與澳大利亞、印度和日本建立的“四邊機制”煥發(fā)活力,美國還與澳大利亞、英國結有“三邊同盟”。這樣,美國有非常牢靠的朋友圈。為說明這些盟友們“非常靠譜”,彭博社專門委托美國外交事務專家、約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布蘭茲,親自到英國、澳大利亞、日本、印度這個四個國家進行考察。選這四個國家的原因也很簡單,英國是傳統(tǒng)盟友,其他三個國家都在中國邊上,都算是大國,意義非凡。考察的目標也很明確,就看這些國家關鍵時刻站在哪邊。
布蘭茲回來后,就給彭博社上報了他在游歷四國后的所見所聞。他表示,英日澳印在“印太地區(qū)”地理和地緣政治中占據(jù)重要地位。如果臺海爆發(fā)沖突,美國能否組建一個龐大的軍事、外交和經濟聯(lián)盟來反擊中國,實現(xiàn)勝利,這幾個國家將發(fā)揮決定性作用。澳大利亞和日本有相似之處,因為這兩個國家一直以來都與美國保持一致,澳日對中國何時進行“武統(tǒng)”雖然還有爭論,但是普遍認為臺海危機即將來臨,而且可能來得更早。今年9月下旬,澳日就發(fā)表了一份聯(lián)合聲明,稱兩國將就應對預期的“地區(qū)威脅”展開密切磋商。
其中,日本對臺海戰(zhàn)事最為關注,他們認為中國大陸對臺灣采取武統(tǒng)的可能性正在上升,日本甚至可能受到“領土威脅”。澳大利亞方面,一直是美國“最可靠的軍事盟友”。自1917年以來,澳大利亞在所有主要戰(zhàn)爭中,都和美國肩并肩,有多數(shù)澳大利亞人贊同派遣軍隊與美國在臺海作戰(zhàn)。近年美國對華發(fā)起貿易戰(zhàn)時,澳大利亞也是沖在前面,表現(xiàn)得非常強硬。但是,澳大利亞對中國的依賴仍然存在,其三分之一的外貿仍與中國有關。如果澳大利亞跟著美國在臺海與中國發(fā)生戰(zhàn)事,中澳經濟將迅速“脫鉤”,對澳造成巨大打擊。
近年,印度雖然因為天然氣、能源和軍事上依賴俄羅斯,導致在俄烏沖突上與美國存在不少矛盾,但是由于中國在地緣上與印度更近,是更加直接的競爭對手,兩國還有邊界爭議,所以印度更愿意與美國開展合作,有可能配合美國,在安達曼——尼科巴群島地帶對中國開展封鎖禁運。不過,印度是否愿意跟著美國蹚渾水,介入臺海局勢,還有很多顧慮。因為印度并不是軍事大國,如果參與臺海沖突,一旦失利可能對自身安全帶來影響。此外,印度還受“不結盟”運動影響,與美國結盟的可能性不高。英國方面,英國是美國堅定的傳統(tǒng)盟友,海軍在“印太地區(qū)”的力量一直存在。不僅是英國,包括德法等歐洲國家也一直關心臺灣地區(qū)的穩(wěn)定,認為中國對此構成了“系統(tǒng)性威脅”。但是,一旦發(fā)生臺海戰(zhàn)事,英法等歐洲國家將采取何種行動,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,因為他們不等同于美國,在臺海地區(qū)的軍事能力相當有限,有可能配合美國對中國實施嚴厲的經濟和技術制裁。
據(jù)此,布蘭茲對美國及其盟友共同對抗中國“充滿信心”,認為至少會有“3+1聯(lián)盟”,即“1"是臺灣地區(qū),“3"是美國、日本和澳大利亞。看完布蘭茲的調查報告,有理哥只想送他一句話:理想很豐滿,現(xiàn)實很骨感。以布蘭茲為代表的西方人,將英國、日本、澳大利亞跟著美國在臺海問題上打贏中國,看作理所當然的事。但是,為啥英國、日本、澳大利亞等國一定會跟著美國干?從邏輯上講,美國的盟友們,愿意在臺海問題上與中國作戰(zhàn),前提條件是美國能讓各國相信中國無法取勝,西方必然勝利。但是,美國攛掇盟友一起介入臺海,正是因為美國知道,自己無法獨自取勝,單獨對中國開戰(zhàn),是一場失敗風險非常高的戰(zhàn)爭。這本身就是個矛盾。此外,布蘭茲稱有信心在臺海戰(zhàn)事爆發(fā)后組成所謂的“3+1聯(lián)盟”,但一個顯然的問題是,美國敢不敢與中國動武,會不會成為該聯(lián)盟之一還不確定。
70年前的那場戰(zhàn)爭,相信美國人還記憶猶新,面對的一窮二白的新中國,美國在朝鮮戰(zhàn)場都沒占到便宜,如今面對一個長足發(fā)展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就覺得自己行了?就算一切如布蘭茲所言,美國敢跨越太平洋,跑到中國家門口作戰(zhàn),那么其他三方真的會卷入嗎?來看看布蘭茲的設計聯(lián)盟模式,臺灣在一線、日澳在二線、美在三線遙控的“1+2+1”,臺獨分子控制下的臺灣已沒有任何選擇權利,極有可能會拼一下。但是,英日澳會喪失理智打一場戰(zhàn)爭嗎?可能性較小。畢竟,以俄烏沖突經驗看,無論美國怎么煽風點火,意圖為何,英日澳都不會成為贏家。如此一來,英日澳跳上美設計的臺海戰(zhàn)車的意愿就會減弱。
因此,對于臺海問題,美國只能是效仿俄烏沖突,忽悠其他國家對中國進行訛詐和威懾。
一方面要增強自身實力,包括軍事、經濟、科技等各個方面的實力,為解決臺灣問題夯實基礎,這是最根本的問題。一方面要講究策略,應對美國的極限施壓,同時分化瓦解其盟友。像近年中國通過經濟戰(zhàn)已打疼澳大利亞,也給美其他盟國樹立了典型,令其不太敢輕舉妄動。所以,一方面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往來與合作,另一方面,對一些跳的比較歡的國家,時不時也要敲打震懾,防止其徹底倒向美西方。
不過,布蘭茲的調查報告,也不是毫無意義。畢竟,布蘭茲點名了一個真相,那就是中美博弈已成為全球性的對抗,離開盟友,美國已無法單獨對抗中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