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拜登的外交資源顯然都壓在了烏克蘭,對中國這邊除了偶爾撩撥一下臺灣問題,最大的動作就是拉著一幫牛鬼蛇神砸北京冬奧的場子。
而且還是“強砸”,在新疆的所謂“人權問題”拿不出任何確鑿的證據(jù),在他國政要是否參加冬奧根本就不成為一個問題的前提下,美國居然還真的把“抵制冬奧”炒成了一個國際社會政治站位的大事件。
從時間線上來看,早在今年4月份,白宮就表態(tài)要“聯(lián)合抵制2022年北京冬奧會”,在棋盤上生造了枚拿捏中國的棋子。
但是這枚棋子是什么時候動起來的呢?
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,上個月的16日,中美元首視頻峰會當天,《華盛頓郵報》“爆料”稱,美國政府準備于近期宣布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進行外交抵制。
大家應該還有印象,上次的元首峰會是美國主動的,壓力山大的老拜登拉著團隊熬夜開會,就是想讓中國伸出愛心的小手,幫著拉拜登一把。
那為什么又要在“求和”的當天,故意用“抵制冬奧”來惹怒中國呢?
這個套路其實我們已經(jīng)很熟悉了——以“抵制冬奧”綁架中國政府的立場,向中國施壓,逼著中國在會談結(jié)果上作出讓步。
中國只要一服軟,為了冬奧大局,在貿(mào)易問題上稍作妥協(xié),順手再給拜登送上張冬奧請?zhí)?,那么拜登里子面子都有了,挾貿(mào)易戰(zhàn)和外交戰(zhàn)雙重大勝,也就有拉升低迷的支持率和糟糕的中期選情的底氣。
但中國妥協(xié)了嗎?
11月美國CPI大漲6.8%,創(chuàng)下近40年來新高,耶倫一再喊話降低對華關稅,甚至都開始罕見地夸中國商品了,但中美貿(mào)易問題該談判還是談判,中國沒有作出任何能夠改善拜登政治困境的讓步。
更打臉的是,18日,拜登在記者會上正式表示“考慮”抵制北京冬奧,19日,普京就很給面子地“愉快接受”了北京冬奧開幕式的邀請。
對此,外交部發(fā)言人趙立堅評價說,中俄兩國元首的“冬奧之約”,詮釋了中俄“親望親好、鄰望鄰好”。
這話說給誰聽的?在暗諷誰“不望中國好”?
換個角度來說,冬奧問題施壓成功了才是拜登的勝利,現(xiàn)在普京收到了請?zhí)?,而拜登沒有收到,那就不是勝利了,反而是外交的大敗。
給你臉了你才能擺姿態(tài),如果連請?zhí)寄貌坏绞?,那你再假模假樣地談“去不去”,是不是就名不正言不順了?/span>
不得不說,外交部這反將一軍還挺狠。
于是,惱羞成怒拜登決定出第二招——放狗,造勢。
幾天后,立陶宛執(zhí)政聯(lián)盟的17名議員跳出來,要求該國政治領袖、體育機構、運動員抵制冬奧,叫囂著名體育賽事不應由“侵犯人權”的國家主辦。
緊接著,立陶宛體育部長又出來加碼,稱不會出席北京冬奧會。
然后,澳大利亞、加拿大也放風“考慮”抵制了,還有日本、英國等國態(tài)度模糊,動不動就拿這個話題出來博眼球,荷蘭議會也就是否派代表參加2022年北京冬奧正兒八經(jīng)地搞起了投票,只不過沒過半數(shù)給否了。
這一招萬犬齊吠,既掩蓋了拜登對華外交的失敗,又通過造勢,把“冬奧牌”打成了一個“抵制中國人權問題”的國際熱點,為拜登“價值觀外交”再添名場面。
可惜啊,中國不按節(jié)奏來,你越要面子,就越不給你面子。
中國官媒放話,中國從未向美國政客發(fā)出過出席北京冬奧會的邀請,目前也無相關邀請計劃。
12月2日,美國拉著歐盟在華盛頓召開“美歐涉華對話”第二次會議,再次將美歐與中國之間定義為“競爭與制度性對手關系”,“繼續(xù)在多邊機制中關注中國人權問題”,聯(lián)手給中國加壓。
霸權主義能連橫,中國就能帶著第三世界小伙伴搞合縱。
同一天,第76屆聯(lián)大通過了中國提出的北京冬奧休戰(zhàn)決議,聯(lián)合國193國里,有173國參與共提,創(chuàng)下了冬奧休戰(zhàn)決議共提國數(shù)量新高,這里面除了法國,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都沒有參加。
眼看中國快搞出萬國大合唱的氣勢了,拜登再等下去,抵制就沒意義了,所以直接下了最后通牒——CNN、紐約時報們紛紛放出風來,稱拜登政府將于一周內(nèi)宣布“外交抵制”北京冬奧會。
中國這回很堅決,12月6日,在美國宣布外交抵制的同一天,我們外交部在發(fā)布會上先一步把話挑明了——
“冬奧會不是政治作秀和搞政治操弄的舞臺。美國政客在沒有受到邀請情況下不斷炒作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,完全是自作多情、嘩眾取寵、政治操弄。”
“停止炒作所謂‘外交抵制’北京冬奧會,以免影響中美在重要領域的對話合作。如果美方一意孤行,中方必將采取堅決反制措施。”
在中國外交部發(fā)聲之后,美國也馬上官宣了,但白宮還特意強調(diào)了一句,“不傾向于用‘外交抵制’來稱呼美方的決定”,因為這與1980年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不同,美國的運動員還是要來參賽的。
這個抵制鬧劇和民主峰會一樣,是典型的打雷打得動地響,臨到下雨三兩滴,開著火箭投了個空包彈。
當然,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這也是拜登“重新回來”后,對美國全球影響力的一次大考。
——成績可以說一塌糊涂!
抵制到現(xiàn)在,也就五眼聯(lián)盟和日本等少數(shù)國家自己在兜圈玩,不光聯(lián)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和普京確定出席、廣大亞非拉發(fā)展中國家普遍支持,就連法意韓等盟友也紛紛反水,歐盟委員會甚至直接說不支持美國對冬奧會的立場。
根據(jù)外交部透露的信息,“目前已有不少國家元首、政府首腦和王室成員注冊出席北京冬奧會”。
尷尬不尷尬?
就說在支持美國立場的這些國家里,加澳是鐵桿,抵制就抵制了;
英國比較滑頭,“不支持抵制,但不派官員參與”;
新西蘭“因為疫情原因”不會派部長級代表出席;
日本則是通過媒體偷偷放風稱“基本決定”了,但目前還在“研究不出席的理由”。
美國自己更是自相矛盾,在宣布“外交抵制”的記者會上,白宮發(fā)言人普薩基強調(diào),美國運動員參賽得到了拜登政府的全力支持,并稱“我們將在家里為運動員們加油,我是一個癡迷于奧運會的人,所以我將很期待這樣做”。
是不是很奇怪,這話從白宮發(fā)言人的嘴里說出來,不是等同變相支持北京冬奧順利舉辦了嗎?
而且美國聲稱不派官員參與,但又聲明駐華外交官還是會參會,“為參賽的美國運動員和工作人員提供領事和外交安全服務”,連美聯(lián)社都被白宮這“咬文嚼字”的決定給繞暈了。
所以所謂的“外交抵制”,也就這么個事兒,不用太當真。
臺前是美國打壓中國沒拉到足夠的人手,背后是美國“政治敲詐”失敗了,中國沒有在經(jīng)貿(mào)問題上讓步,美國鬧一場下來,什么也沒得到。
反而是透過這個鬧劇,傳遞出了一個日漸清晰的信號——美國真是出問題了!
為什么這么說?
咱們捋一下,美國上次抵制奧運賽事,還是在40年前的莫斯科奧運會,當時一來在冷戰(zhàn)對峙的大環(huán)境下,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(tài)斗爭本來就壁壘分明;
二來蘇聯(lián)確實入侵了阿富汗,道義上站不住腳,卡特總統(tǒng)的抵制號召在西方世界有強大的民意支撐,所以美國那次的抵制相當成功,搞得蘇聯(lián)下不來臺。
但是放在40年后的今天,世界環(huán)境已經(jīng)大不同了,中國不是蘇聯(lián),“意識形態(tài)”這個招牌再用起來也不倫不類,所謂的“新疆人權問題”又拿不出確切的證據(jù),然而拜登政府還是選擇了復制粘貼冷戰(zhàn)的斗爭手段,這說明什么?
說明美國的決策機制“壞掉了”。
美國的國家權力掌握在一群冷戰(zhàn)走過來的老政客手里,民主黨的拜登、佩洛西,共和黨的特朗普、麥康奈爾,加起來好幾百歲了,這些老頑固一輩子都在斗蘇聯(lián)。
現(xiàn)在面對同樣龐然大物的中國,又拿不出因應變化的政策,只會機械地照搬當年的得意手段,這就導致美國很多策略只有斗爭的形式,沒有放眼長遠的章法。
就像此次“外交抵制”,美國奧委會主席都說了,“抵制只會損害本國運動員的利益,對主辦國影響甚微”,這些拜登不知道嗎?
當然知道,但還是要抵制,因為拜登故意要作出一副勇于斗爭的姿態(tài)給國內(nèi)的民意看,給需要拉攏來對抗中國的盟友們看,這也就是為什么外交部評價其為“政治表演”的原因。
至于其后果,是不是把爭取中國合作,以解決美國經(jīng)濟困境的機會越推越遠?中國的“堅決反制”,會不會讓美國內(nèi)外交困的局勢雪上加霜?
再往遠了說,拜登要重振美國的全球影響力,如果中國有樣學樣,帶著小伙伴在全球議題上搞不合作,美國能振個什么錘子?
當前的美國已經(jīng)考慮不到那么遠了。
美國可以不考慮,但是美國那群盟友可都是死精死精的。
拜登黃口白牙就要求盟友站隊,但中國可是120個國家的最大貿(mào)易伙伴,某些國家真抵制了,美國能拿出什么利益來交換?
歸根結(jié)底,大家都是要吃飯的,沒有好處憑什么要倒貼錢跟你走?是你美國價值觀會發(fā)光,還是中國踩著別家“人權”了?
所以這次的“抵制鬧劇”,對我們來說,也是試煉美國盟友成色的一個契機,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四種典型:
其一,立陶宛式。
在拜登揚言“外交抵制”,半真半假地坐等中國出價的時候,精明的盟友們都在背后察言觀色,只有立陶宛,在美國的攛掇下第一個跳出來,一再攪混水,幫著美國向中國施壓。
對于這種傻狗,中國也沒客氣,一套經(jīng)貿(mào)鐵拳下來,眼見立國經(jīng)濟馬上要滑坡了,歐盟也怪它一家綁架了整個歐盟的對華政策,美國的永久駐軍也沒有承諾,死忠一場,得到的只有采購美國軍火的資格和國防部長奧斯汀一句“民主燈塔”的表揚。
實在是大快人心!
其二,法國式。
2008年,時任法國總統(tǒng)薩科齊是最先跳出來抵制北京奧運會的西方領導人,然而今年在美國表態(tài)抵制的時候,馬克龍卻旗幟鮮明的反對將奧運政治化,稱美國的政策“微小及僅有象征意義”,法國不跟,對此法國輿論也知趣地紛紛發(fā)言支持,一派友好氛圍。
這種變化,一方面因為法國要舉辦2024年巴黎奧運會,現(xiàn)在不能失了東道主的立場;
更重要的是,法國一向是美國盟友里比較不安分的野心分子,馬克龍又是個堅定的“戴高樂主義者”,是“主權歐洲”的推手,特別是在默大媽下臺后,馬克龍更是有了“歐洲一人”的大志向。
此次的北京冬奧就是個很好的契機。事實上,在外交部10日的記者會上,中方已經(jīng)贊賞了馬克龍的表態(tài)。
如果進一步再給馬克龍發(fā)個邀請,馬克龍就真和當年戴高樂一樣,成了兩大陣營的“唯一朋友”,進可以代表歐盟和中俄對話,退也可以提升法國不尷不尬的國際地位。
法國是西方大國與美國日漸離心的一個典型例子,對于這種國家,我們應該會大力爭取。
其三,日本式。
今年東京奧運會期間,中國不顧日本疫情嚴重,不僅派出了數(shù)百名運動員的豪華陣容,更以88塊獎牌的優(yōu)異成績,為槽點滿滿的東京掙了臉面。
按說,相隔不到半年,不管是按照國際上的對等原則,還是東亞禮尚往來的傳統(tǒng),日本都應該積極參加北京冬奧會的。
而且在美國6日宣布抵制后,中國外交部還特意點過日本一次:“中日雙方在相互支持對方舉辦奧運會上有重要共識。中方已全力支持日方舉辦東京奧運會,現(xiàn)在輪到日方體現(xiàn)應有的基本信義。”
但現(xiàn)在看來,日本出于政治考量,把“基本信義”丟進了垃圾桶里。
所以日本、澳大利亞這類國家,在中美斗爭結(jié)果分明之前,和中國注定是做不了朋友的。
其四,騎墻派。
美國的多數(shù)盟友,包括英國、新西蘭在內(nèi),都是騎墻觀望,意識形態(tài)、政治站隊、安全防務等議題跟著美國走,經(jīng)濟上又不可能和中國做切割,都想著兩不得罪。
對于這類國家,能夠出于經(jīng)貿(mào)顧忌不堅決反華,已經(jīng)算是對美國影響力的削弱了。
所以通過這次“抵制鬧劇”就可以看出來,在美國這四類盟友關系里,除了日澳這類“忠犬”,其他的要么可以鐵拳出擊,要么可以“分而治之”。
雖然要求站隊中國不現(xiàn)實,但隨著美國可打的牌越來越少,未來這類國家只會越來越“中立”,所謂的“西方世界”也再難一條心了。
前面咱們聊的,是冬奧賽前的博弈,但是這個博弈的最高潮,可能還并不在賽前。
說到這里,大家可以想想,現(xiàn)在的國際形勢,是不是和2008年有些類似?
2008年,在中國這邊,西方也是因為“達爾富爾人權問題”“西藏人權問題”,提前一年開始抵制奧運;
在美國那邊,次貸危機開始失控,整個金融體系開始陷入困境;在俄羅斯那邊,格魯吉亞與北約勾連,北約的黑手摸到了俄羅斯家門口,南奧塞梯地區(qū)局勢緊張。
之后又是怎么發(fā)展的?
在中國,奧運會雖然波折不斷,但還是以強大的組織力,完成了一屆“真正的無以倫比的奧運會”,成為中國融入世界的一個新開端。
在美國,小布什政府在設下重重阻撓之后,還是選擇支持奧運會,并成為了出席外國奧運開幕式的唯一一位美國在任總統(tǒng),那之后,中國出于自身經(jīng)濟的考量,出手四萬億,“救美國就是救中國”。
在俄羅斯,北京奧運會開幕當天,格魯吉亞在美國的支持下,有些得意忘形,不僅侵入南奧塞梯,還對俄羅斯維和部隊開火,最終如愿被俄羅斯軍隊教做人,賠了夫人又折兵。
十幾年過去了,今年的情勢又和當時類似——
北京冬奧又遇到以“人權”為名的抵制;美國再次陷入了經(jīng)濟困境;俄羅斯和西方支持的烏克蘭在邊境對峙,戰(zhàn)事一觸即發(fā)。
但不同的是,這次的北京冬奧,中國受到的阻力已然不成氣候了,政治壓力都被轉(zhuǎn)手推了出去;
陷入經(jīng)濟困境的美國,實力大不如前,能夠再次出手續(xù)命的中國,又被“印太戰(zhàn)略”擠兌到了對立面,而且眼看著中國罕見地放了“拭目以待”的狠話,說不定馬上就有一出痛打落水狗的戲碼。
最關鍵的是俄羅斯。如果說08年北約拉攏格魯吉亞是一刀捅在俄羅斯大腿上,那么今天的烏克蘭問題就是直接往胸口上扎刀了,北約勢力一日不退出烏克蘭,烏克蘭一日不掌握在俄羅斯手里,莫斯科一日難安。
所以,雖然俄羅斯參與了中國冬奧休戰(zhàn)的提案,但會不會學習當年格魯吉亞在奧運開幕當天動手,目前還是未知數(shù),反正俄羅斯早就收到了“傳聞”。
“烏克蘭可能某人腦袋一熱,或者一伙武裝分子,企圖試探俄羅斯的國防能力”,那打起“邊境守衛(wèi)戰(zhàn)”,可就不在“休戰(zhàn)”之列了。
同理,還有臺海,會不會在奧運期間,又搞一些踩紅線的小動作,比如發(fā)起類似96年的“公投”,幫助美國升級“臺灣牌”的力度,雖然可能性不大,但也不得不防。
總之,精彩還在后面,讓我們“拭目以待”吧!
戎評有話說:
冬奧政治化再次說明了,涉及中國的任何事務都可以被無理由“黑化”,美國對中美關系的定位就是“零和博弈”,中美之間也不存在我們很多學者之前希望的“雙贏”的可能。
只是美國越是氣急敗壞,越是手段用盡,我們反而越能看清其方寸大亂、色厲內(nèi)荏的本質(zhì)。
像拜登這樣的“老外交”,在一個小小的冬奧表態(tài)上,既不敢油門踏到底,旗幟鮮明地表態(tài)反對,反而是優(yōu)柔寡斷地搞出個口頭抵制,實際支持。
又不敢像當年的小布什,抵制歸抵制,但是國內(nèi)經(jīng)濟有麻煩了,還是能頂著政治壓力,跑到中國來求合作。
現(xiàn)在美國對華政策就算是夾在當間,“對抗不徹底,合作不可能,前途不清楚”。
從這個角度來說,拜登雖然更加理性,但還真不如藐視規(guī)矩卻又身段靈活的特朗普。
當然,即便拜登真的是羅斯福再世,今天的中國也有了“拭目以待”的實力和自信。
2008年我們或許還會顧一下奧運的大局,但是在2021年,我們已經(jīng)無需通過辦奧運來證明什么。
辦了,必然可以成為又一屆“無與倫比”,如果真因為“臺海有事”辦不了了,那也無所謂。
奧運是這樣,其他問題也是這樣。
小小寰球,有幾個蒼蠅碰壁,不會影響中華民族復興的大勢。
那些面向中國的槍炮,也只會讓中國人民更加團結(jié)而已!
責任編輯:擱淺
[ 贊同、支持、鼓勵 ]
透視西方民主真相、解讀新聞熱點事件、剖析輿情事態(tài)走向、更多精彩原創(chuàng)時評。
敬請關注西征網(wǎng)微信,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。